俄乌冲突一周年将至,联合国安理会就“北溪”事件举行会议,美方代表否认参与破坏“北溪”,多国代表呼吁彻查此事件,中方表示不能让事件责任者为所欲为,引发舆论关注。
时隔近半年 安理会为何再次讨论“北溪”?
(资料图)
当地时间2月21日,应俄罗斯的要求,联合国安理会就“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事件举行公开会。联合国副秘书长罗斯玛丽·迪卡洛在通报中表示,已得知由瑞典、德国和丹麦各自展开的调查仍在进行中,但联合国无法证实当前任何说法。迪卡洛强调,鉴于事件敏感性,各方应保持克制,避免各种猜测。
另一位通报人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杰弗里·萨克斯表示,“北溪”管道爆炸事件必须彻查,因为这一事件对未来跨国基础设施安全造成了重大威胁。萨克斯强调,鉴于“北溪”管道爆炸的实施难度,只可能是国家参与的行动才能达成。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杰弗里·萨克斯发言)
去年9月底,由俄罗斯向德国输送天然气的“北溪-1”和“北溪-2”管道位于瑞典和丹麦附近海域的部分出现四处泄漏点。各方普遍认为这一事件系“蓄意破坏”。俄罗斯曾多次呼吁共同调查,但遭西方国家拒绝。今年2月8日,美国知名记者西摩·赫什爆料称拜登政府策划炸毁“北溪”管道,引发广泛争议,事件迎来转机。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指出,在乌克兰危机的背景下,联合国机构以及其他的多边机构已成为了俄罗斯与美西方进行激烈博弈的场所。去年“北溪”事件发生后,安理会曾举行公开会,当时俄美双方“唇枪舌剑”指责对方。眼下,随着美国记者赫什爆出丰富细节,国际社会再次提高对“北溪”事件的广泛关注,且这次矛头明确地指向了美国和一些欧洲国家,事关跨国基础设施安全问题,因此安理会再次举行公开会。尽管俄方诉求明确,国际社会也有追查真相的需求,但由于复杂态势,联合国保持相对谨慎的立场,是否能够在短期内推动公开调查,取决各方博弈的结果,有待继续观察。
俄、美激烈交锋 攻守态势转变
在当天的安理会上,俄罗斯常驻联合国代表涅边贾表示,“北溪”事件是国际恐怖主义行为,需要得到处理。涅边贾说,美国已经习惯于将自己置于法律之上,将自己伪装成权威,对他国进行侵略颠覆,并称之为基于规则的秩序。他呼吁美国能够支持通过安理会调查“北溪”事件。
(俄罗斯常驻联合国代表涅边贾)
对此,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约翰·凯利否认参与破坏“北溪”管道的指控,并表示联合国的调查资源不应该被浪费。凯利称,俄罗斯此次要求召开会议,是迫切希望改变话题,公然企图分散人们对俄乌冲突一周年的注意力。
此外,俄罗斯外交部当天召见美国驻俄罗斯大使特雷西,要求美方就“北溪”事件作出解释。俄外交部强调,美国不得阻碍对“北溪”管道爆炸事件的客观调查。
在崔洪建看来,俄美双方在安理会上的“交锋”,一如既往是各执一词。但也可以看出,近期俄方抓住赫什曝出的“有利证据”,向美方发起新一轮外交攻势,目前双方攻守态势明显。俄方对美方展开“穷追猛打”,一定程度上扭转了自俄乌冲突爆发后在国际场合相对被动的状况。可见,今后一段时期,俄美双方还要围绕“北溪”事件继续展开博弈。
中方为何支持调查“北溪”事件?
在当天安理会会上,中国、巴西、莫桑比克、加纳等多国代表认为,鉴于事件的敏感程度与严重性,应该进行彻底调查。
其中,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张军表示,中方欢迎俄罗斯在安理会提出的决议草案,认为就“北溪”管道被破坏问题授权,开展国际调查有重要意义。“如果不能查明‘北溪’管道被破坏的原委和责任者将会发出错误信号,让那些图谋不轨者认为他们可以为所欲为”,张军强调。
在崔洪建看来,中方表达的立场与此前在其他国际场合的表态一脉相承,“基于国际法治的精神和原则,要求国际社会加大力度来敦促各方展开公开公正的调查。”而且中方强调的是,在目前大国博弈加剧的背景下,“北溪”事件及类似事件对地区安全和全球国际关系构成了严重破坏,如果不揭露真相,追责“凶手”,必将对全球稳定造成深远而持久的威胁。
欧洲还有理由继续“沉默”吗?
此前,俄方已呼吁丹麦和瑞典分享“北溪”事件的调查进展,但瑞典和丹麦并没有提供相关信息,也未与俄方合作。
21日,丹麦、瑞典、德国在一封联名信中告诉安理会,已通过调查确定“北溪”管道受损是由“破坏造成的强烈爆炸”引起,但调查仍在进行中,“无法确定将于何时结束”。
鉴于相关国家缺乏合作意愿,俄方已于17日向安理会提交一份决议草案,提请由联合国秘书长成立一个独立的国际委员会来调查“北溪事件”,并展开追责。但是,安理会通过决议的前提是15个理事国中至少9国赞成,且5个常任理事国无一国否决。
崔洪建指出,目前在联合国层面已形成三股力量在较量,一方面是美俄之间围绕“孰是孰非、谁该担责”进行缠斗,另一方面则以中国为代表的多数国际社会成员,为维护国际规则希望真相尽早大白于天下,正义得以伸张,此外就是目前保持“沉默”的相关欧洲国家,正是因为他们不公开、低效率的调查,实际上导致事件的真相仍然“悬置”,同时也加剧了美俄两个大国外交博弈的风险。
在崔洪建看来,尽管这些欧洲国家保持沉默或许有不得已的苦衷,然而对于一贯公开声称维护多边主义,维护基于规则秩序的欧洲来说,无论此事与其是否相关,都不应再沉默下去了。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李瑶)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