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浙皖赣三省交界 一个共富协作区亮了

2023-04-03 12:34:51 来源:浙江日报

潮新闻 记者 祝梅 钱关键 共享联盟·开化 吴莉莉 汪宇露

4月2日,浙江山区26县之一的开化,做了件大事:召开“溯源新思想”•追寻“习近平浙江足迹”开化理论研讨会。会上,当地邀请浙江常山县,江西德兴市、婺源县、玉山县,安徽休宁县签订“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365共富协作区框架协议。

“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这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来开化考察时的殷切嘱托,也是开化这些年探索山区县共同富裕的实践。


(资料图)

在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版图里,开化远离大中城市、内生发展动力先天不足,又因处于钱江源头有着更苛刻的生态发展红线,无疑要比别人多花些力气。当地破题的关键,在于理解“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中蕴含的最重要的发展因子——“人”。

激活“人”的活力和创造力,由此推动各项工作和制度的变化,开化的共富“朋友圈”也越来越大。

送出去、引进来,山区县治好了“自闭症”

在浙江劳动力市场上,“开化工匠”是张名片。

比如,来自开化的粉刷匠占业务市场份额的30%;杭州妇保医院里,来自开化马金溪的“开化育婴员”占比最高;开化大厨,在外经营了5000家以上美食门店。

“走出去”,为的是端起“生态饭”。和不少地方一样,开化也走过“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老路。1997年,开化在全国率先提出实施“生态立县”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切换后,全县富余劳动力出路和农民群众增收问题,曾让开化一度犯难。为此,当地开展各式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大家“携技外出”;又聘请千余名“务工队长”,“组团”“抱团”闯市场。

目前,开化常住人口近26万,常年有10万余人在县外就业。今年,浙江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率先形成“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的高质量就业创业体系。习惯往外走的开化人,开始向“家门口”做文章。

桐村镇门村村,典型的山区村。全村人口约1200人,三分之一常年在家,基本是老人和小孩。两年多前新改造的共富工坊里,二十来位“老姐妹”有说有笑干着手工活,亮闪闪的手串、抖音同款的粘性手掌……过不了几天,手工品就出现在义乌小商品市场上。这间工坊每月向村集体支付2000元租金,上个月,老人家们总共收到近5万元劳务费。

比起有钱赚,“有事做”更具幸福感:打工、聚会两不误的老人可以在养老食堂用餐,隔壁的文化礼堂几乎周周有演出,五间疗养室已经配置起来将提供居家养老服务。

开化有约5.6万人有零工需求,为有效盘活“家门口”不断丰富的就业形态,当地开发了“智享用工”应用平台,为全县灵活就业群体建档立卡,发动采茶、来料加工等临时性用工需求较大的企业、劳务经纪人入驻,去年9月至今,已累计服务6.4万余名求职者和6千余家用工主体,达成就业意向2.72万人次。

当然,开化的潜力还“藏”在走出去的开化人中。2022年,“开化人经济”产业规模达到213亿元,如果能把资源引回开化,那么风筝即便飞得再远,“引线”还是在开化。

一方面,开化把更多的当地特色“搭载”出去。比如,开化打造的“钱江源”区域公用品牌已纳入全省26县“一县一策”试点,开化选出十大名菜、举办“开化大厨”培训班等,让开化厨师队伍带着“钱江源”牌的农产品、餐饮店,一起在外“开疆拓土”。

另一方面,开化积极把人才、项目招引回来。在劳务输出集中的14个地市,开化建立“创业支部”、驻外商会。2018年,开化召开首届开化人发展大会,后来又实施“三开回归”工程,吸引开商、开贤、开化人返乡创业。近年来,开化80%的招商引资项目是在外乡贤返乡投资的项目,总投资达到80多亿元。

去年,总投资达23亿元的年产1500万件(套)动漫衍生品产业园启动建设。早年在义乌创办玩具厂的开化人李奇斌,不光把总部迁回了家乡,还围绕动漫文化衍生品成长为IP卡牌巨头,占卡牌市场90%以上的份额。

“坚持‘送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开化走好转移就业之路,在全省率先构建劳动力‘培训-外出-服务-回归’工作全链条,让每一个劳动力都有好的事做。”开化县委书记夏盛民说。

浙江卡游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腾空间、搭平台,县城也能翩翩起舞

山区小县想要招引人才和项目,势必要增强县城的承载力、吸引力。

连续10年,“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开化,铁下心投入10亿元实施“小县大城·富民安居”工程,来了一场“乾坤大挪移”。人们看到的成果是——集聚人口2万余人,县城建成区面积从3.1平方公里扩展到15.21平方公里;但更长远的是,山区县的空间就此打开,就业创业有了大舞台。

开化县城。拍友 余志明 摄

县城的形态,更具年轻活力了。穿城而过的芹江两岸,一侧是城市展览馆等展馆,另一侧是集聚文旅商业综合体、酒店的中央商务区,中间贯穿慢游步道,这里是目前开化县人流密度最大的区域。

产业空间,更注重产城融合。开化县城不远的华埠镇,是当地发展最快的镇,开化沿着县城、集镇这条轴线,把经济开发区建在中间,一条“经济带”集聚起全县三分之一的人口和产业。

这让开化呈现出年轻人回流趋势。90后小陈,两年前从东阳回来上班,就住在华埠镇上。她所在的浙江万臣包装科技有限公司是联合利华、强生、欧莱雅、雅诗兰黛等美妆大牌的合作伙伴。起初,这家位于上海的企业因与当地企业的业务合作,把部分业务搬到了当地的小微产业园,很快,园区的配套就吸引企业把60%的生产设备都搬到了开化。

“我们的采购不出园区就能实现,不占库存、不占资金。再加上周边人口集聚,招工也很方便,企业经营成本比上海降低近四成。”企业负责人陈建强说,临近的桐村村和建丰村以村集体资金入股,合伙为产业园配套建设了人才公寓,步行上班不到10分钟,让企业从上海带过来的技术人员也能就近扎根。

产业强,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县域的吸引力才会更强。开化最大的优势在生态,产业比较优势的形成也需要基于生态。

有机硅产业是开化链条最长、企业数量最多的产业。有企业曾做过核算:生产同类型产品,开化洁净车间净化空气的成本较低,水资源处理成本也低,虽然运费成本偏高,但折算到每一片硅片上,这里仍有明显的成本优势。

聚焦优势产业延链补链,成为开化培育竞争力的关键。在不断扩容的经开区,开化打造了新材料新装备产业园,一边集聚优质存量生产企业、培育产业链条,一边在腾挪出的空间里做孵化园、培育新产业。去年,当地29家有机硅产业链规上企业的总产值首次突破百亿元。

此外,正在建设的开化水库,将增加6800万立方米平均供水量。如何用好先发优势、在水饮产业上突围,相关部门已在调研和谋划。

除了生态工业平台,沿马金溪流淌的“金溪画廊”诗画风光带也搭建起了乡村产业振兴的平台,2003年至2022年,开化县内二三产业从业人员从6.4万人提高到11.8万人,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倍差从2.2下降到1.85。

谁来了,谁留下,县域想象力

引人才、拓空间,最终是要在县域发展中激发人的创新活力,开化的步步升级,最终要回归到六个字:宜居、宜业、宜游。

开化走的是一条内外齐发力的路子。地处浙皖赣三省七县交界,开化不光是浙江的山区县,更可以跨出省域集智谋发展。研讨会上,促进产业、资本、人才、科技等要素在区域间合理流动、深度开展高素质技能人才交流就被写进了6地的合作协议。

其实,共建“朋友圈”,浙皖闽赣在生态旅游领域已有动作。去年,四省联合召开国家生态旅游协作区线上推进会。总长1995公里的衢黄南饶“95联盟大道”, 串联9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开化的根宫佛国文化旅游区是线路上的重要节点,四地的交流合作,也打开了更大的产业想象力。

举全县之力发展全域旅游,开化意在生态富民。这是一条全国通用的普适路径,要另辟蹊径,还得靠人。此前,开化向全国发出百万年薪启事招导游,寻千里马,抢的正是文旅人才的发展制高点,开化要让更多人才为当地文旅产业出谋划策、贡献声量,自外部吸引流量和留量。

县域之内,开化以“区域联盟+产业联盟”为主体框架,组建27个“共富联盟”,更大限度撬动人的活力和潜力。

华埠镇金星村发展靠前,但村内发展空间不足。村党支部书记徐雨录琢磨出一个办法:与衢州一家苗木企业合作,把村民房前屋后的空地利用起来打造共富庭院:村民负责浇水、拔草,每平方米可以赚30元,最多的一户年增收6000余元。此举一出,临近村镇纷纷取经。

华埠镇金星村。拍友 张国友 摄

更大的发展空间,在于突出发展机会均等、发展成果共享的共同富裕理念和实现机制,实现美丽经济的进阶。开化县齐溪镇龙门村是较早开始探索乡村旅游的村,为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致富,当地推出“1+X”结对致富模式:全村53家农家乐经营户与197家农户结对,农户为农家乐经营户提供新鲜蔬菜、土鸡、清水鱼、笋干、菜干、豆腐等农副产品,旺季时也可提供帮工。目前,全村75%以上的村民都是乡村休闲旅游参与者。

“钱袋子”不愁,发展走在前的村,已经在思考村庄可持续发展和运营的问题。音坑乡下淤村,去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8万元,固定资产突破亿元。村党支部书记叶志廷这几年忙着收储、改造村民闲置的老宅、旧房,并从北京宋庄邀请艺术家入驻村里。此前,他们大多没有听过这个乡村的名字,但来了,就走不动了。

首批入驻的艺术家周相春已经在这里停留了8个多月,创作了不少结合当地特色的艺术作品,也常有村民、游客“闯”入家里。在他的带动下,曾在北大任教的王强教授最近也二度来到下淤村,计划年内入驻改造中的新房。

艺术家在开化创作的艺术作品

“农村的非同质化发展要靠文化,下淤村是一道考题。”王强认为,未来的世界是去中心化的,以前,村是闭塞的,现在,村是艺术家们沉下来创作的空间。当身处下淤村和北京不再有太多差异,新的中心就可能形成。

谁来了,谁留下了,谁就是县城发展的另一种可能。

标签:

<  上一篇

【全球快播报】

下一篇 >

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