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本报记者 赵振杰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晓静
4月26日,在河南省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现场,一台低鸣运转的“打印机”旁,来自河南工业和信息化职业学院的廉云博耐心地等待自己的作品出炉。这台“打印机”与普通打印机不同,它“吃”的不是油墨而是热塑性材料,中空的部分不是纸张盒而是打印室,最终的产品不是平面图形而是立体物体。
“我参与的比赛项目是增材制造,通俗点说就是3D打印。”廉云博说,进行一次3D打印,他们需要完成三维扫描与逆向建模、正向建模与优化设计、3D打印及后处理等3个小项,比赛总时长达930分钟。
“比赛小项连在一起看,正是还原了一次实际生产的过程。”增材制造比赛项目裁判长郭公社说,增材制造是将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医用生物材料等按照光固化、喷射等方式逐层堆积制造实体物品的技术。
据郭公社介绍,我们常见的精密加工技术是减材制造,需要切削、精细磨削,适用批量化、大规模制造,在制造复杂化零部件时存在局限;增材制造正相反,尤其适合小批量、复杂化、轻量化、定制化、功能一体化的零部件制造,“比如人受伤之后更换骨骼、牙齿,增材制造技术可以使个人需求得到较完美的匹配。”
在河南省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展馆的相关展位上,增材制造的成品更为直观:活泼可爱的恐龙模型、不锈钢材质的发动机壳体、造型复杂的飞行器支架……上海汉邦联航激光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张飞说:“本次大赛使用的金属3D打印机由我们提供,该机器在河南省内主要用于飞机、导弹等军工领域的智能制造。”
“本次增材制造比赛项目中,年龄最大的选手21岁,最小的只有17岁,绝大多数来自职业院校的机械相关专业。”郭公社说,增材制造人才就业前景广阔、工资待遇也不错,可谓供不应求,“未来,随着3D打印设备的进一步普及,相信可以在航空航天、医疗器械、汽车等行业中看到越来越多增材制造人才的身影。”
标签:
要闻